
咨詢熱線:
400-658-6388
電話:0632-5666688\5656699
傳真:0632-5666616
公司地址:山東省滕州市經濟開發(fā)區(qū)恒源北路609號
衡器簡史
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換過程中產生和發(fā)展的。人類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。約在公元前5000年,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(圖1)。它是在簡易杠桿中點設一支點,在杠桿一端(圖中右端)的盤(鉤)上放置被測物,在另一端(圖中左端)的盤上逐個放置形狀、質量一樣的物體,當這種裝置平衡時,就意味著兩邊的質量相等,并可從左端物體的個數推定右端被測物的質量。
中國的度量衡制始于公元前2500年的“黃鐘”律。據記載,“度本于黃鐘之長,量本于黃鐘之侖,權衡本于黃鐘之重”。黃鐘器已失傳。夏代,中國始用權衡作為稱重器具。權相當于砝碼,衡指杠桿。杠桿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點,在桿的兩端各懸有掛鉤,一邊掛被稱物,一邊掛權。每一副權衡都有一組權。權的重量逐一遞增,以稱不同重量。漢代出現木質桿秤,此后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。18世紀,蘇格蘭化學家J.布萊克首次將刀子、刀承應用在天平上,從而制得精確的稱重器具。1831年,美國人T.費爾班克斯發(fā)明臺秤,綜合了不等臂桿秤和天平的優(yōu)點,使各種機械式衡器趨于完善。20世紀中葉出現了簡單的電子衡器,使衡器跨入電子時代。微處理機與稱重傳感器的結合引起了稱重領域的變革,此后,微處理機在稱重尤其是在動態(tài)稱重方面的應用愈來愈廣,已基本取代原來結構復雜的計算系統。微電子技術的不斷發(fā)展,大規(guī)模、超大規(guī)模集成電路的出現,使得稱重與過程控制等功能可以合并到同一電子單元中。20世紀80年代,電子衡器已遍及從微量稱重到大型專業(yè)稱重的各個領域,衡器產品已發(fā)展到上千個規(guī)格品種,靜態(tài)準確度一般都在0.1%以上,動態(tài)準確度一般在1%~0.2%。